您现在的位置是:热点 >>正文

原创药研究专家:药物研发需回到底层逻辑,尊重人体代谢规律

热点9人已围观

简介·“近年来,胆汁酸受体FXR成为研究脂肪肝炎的重要靶标,但很多研究都失败了,因为他们的出发点就错了,违反了底层逻辑,他们做药时总想把药做稳定,一天吃一次就够了,但是这违反了第一性原理,人体有其自我代谢 ...

·“近年来  ,原创药研胆汁酸受体FXR成为研究脂肪肝炎的究专家药重要靶标,但很多研究都失败了,物研因为他们的发需出发点就错了 ,违反了底层逻辑,底层代谢他们做药时总想把药做稳定 ,逻辑一天吃一次就够了 ,尊重但是人体这违反了第一性原理 ,人体有其自我代谢循环规律 ,规律违反规律,原创药研没有失败的究专家药也会失败。”

“我们现在仍然处于生物医药的物研石器时代,只有5%的发需药物研发能成功,大部分都失败了。底层代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,逻辑我们需要回到药物设计的基本原则 ,回到底层逻辑,即第一性原理 ,尊重人体代谢规律和自然规律 。”在6月13日开幕的第25届上海国际生物技术与医药论坛上 ,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药物靶标结构与功能中心主任 、原创新药研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徐华强说道。

原创药研究专家:药物研发需回到底层逻辑,尊重人体代谢规律

他在现场分享了自己做药的感受:“做药的失败率为什么那么高?因为生物医药科学的很多底层逻辑还不清楚 。我是学物理出身的  ,强调第一性原理 ,做什么事情都要讲究底层逻辑 。在新药研发时,我们是从疾病本身出发 ,从它的病理机制、药物靶标等等入手,再到动物模型 ,最后到临床分子PCC(氯铬酸吡啶,小分子)的确定 ,任何一个环节掉链子,这个临床项目就要失败。”

在徐华强看来 ,最底层的PCC分子的设计和确定至关重要。“很多人说药物分子临床非常重要,临床试验设计非常重要,是的 ,但是最底层逻辑PCC分子如果做不好 ,临床设计再怎么好,这个分子也不可能成药 。”

徐华强介绍,在推进PCC分子之前需要做很多工作,来确保其内容符合生物医药研究的基本逻辑。在实验室里 ,主要进行药物靶标的结构和生物学研究 。虽然药物靶标和结构生物学只占药物研究链条中非常小的一部分(不到10%) ,但是多门学科都参与了药物研究 。其中一个重要的药物靶标是G蛋白受体和激素受体。“G蛋白偶联受体是人体内最大家族的细胞表面受体之一,参与各种各样的功能 ,包括激素介导的功能。这个领域最大的药物靶标家族是GPCR(G蛋白偶联受体),市场上超过35%的药物作用于该家族的800多个成员 ,但真正成药的只有大约100个,大部分仍然没有成功地研制出来,包括调节免疫 、分泌等方面的GPCR 。”徐华强说道。

演讲时徐华强多次强调底层逻辑的重要性 ,“我们现在仍然处于生物医药的石器时代 ,虽然我们对药物靶标结构了解较多 ,但那只是整个过程的一小部分  。目前 ,只有5%的药物研发能成功,大部分都失败了。”他认为 ,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,需要回到药物设计的基本原则 ,即第一性原理。在生物医药领域 ,任何药物设计都必须遵循人体内在的生理规律,否则可能会出现安全性问题  。例如,人体的代谢规律需要遵循黑白昼夜、高低循环的规律。如果药物设计没有考虑到这些规律,就容易引发各种问题,特别是代谢和炎症等领域 。

徐华强举例:“我们在座三分之一人有脂肪肝 ,5%人有脂肪型肝炎 。代谢病是中国很大的病,糖尿病有3亿患者 ,这都和我们的脂代谢失常相关 。”徐华强介绍 ,一个重要的药物靶标是胆汁酸受体FXR ,它可以控制胆汁酸的生成 、外派、吸收等等。胆汁酸是人体必要的脂肪酸吸收介质,但如果过量会对细胞壁造成损害,导致各种各样的肠炎。因此,胆汁酸在体内必须得到严格控制。近年来,FXR成为研究脂肪肝炎的重要靶标 。然而,在过去的几百个临床试验中 ,很多研究都失败了 ,“因为他们的出发点就错了  ,违反了底层逻辑 ,他们做药的时候总想把药做稳定 ,一天吃一次就够了,但是这违反了第一性原理,人体有其自我代谢循环规律 ,违反规律,没有失败的也会失败 。”做药物设计时 ,必须符合内在的胆汁酸代谢规律 ,同时用现有的结构生物学手段设计新颖的分子骨架,使其具有高选择性和高结合率 。只有这样,才可能得到非常好的选择性和特异性分子,从而提高药物研发的成功率 。

当然 ,徐华强也表示,药物研究除了理念  、设计思路外,运气也是很重要的因素。一款优秀的药物需要考虑到组织分布 、剂量等方面的问题 。在药物研究中 ,需要反复尝试不同的方案  ,最终得到想要的结果 ,并且要遵循内在的生理规律 。

但关键还是基本逻辑,“我们还有很多东西不清楚,然而做药的每个环节都不能有逻辑漏洞 ,一环接一环才能把药做好 。”徐华强说道 。

Tags:

相关文章